15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(上)逐字稿 高中 · 历史 · 统编版 ·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

admin462024-01-05 22:22:18

老师

同学们大家好,我是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刘万江老师,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选择性必修一、第八课,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。在我们学习之前,我想给同学们讲两则小故事。战国时期,孟子来到魏国首都大梁,拜见梁惠王。梁惠王说,手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立无国乎?因不远千里而来,带来了什么对我国有利的高见?孟子对曰,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,您何必说利?只要有仁爱之心,实行仁政,百姓自然像话。而另外一边,秦孝公向天下问迹,发出求贤令,有能帮助我富强国家,我给他官,我给他d。那么商鞅就来到了秦国,拜见秦孝公。首先以王道之术来游说他。为获得采纳,王道就是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的方略,之后又以霸道之术来游说他获得效功的肯定。霸道就是以武力、法律、权术来治理国家的方略。此时的商鞅已明白了孝公的用意,所以之后又用富国强兵之处来游说它。笑工听得如痴如醉,膝盖不自觉地向前挪动。

老师

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,这两则小故事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语商鞅治国思想的分歧是什么呢?显然,孟子是主张以仁义道德治理国家,而商鞅主张以法治国。那么在战国时期,这两种迥异的思想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,那么他们争论的结局如何?带着这个问题,我们进入到本课的学习。

老师

夏商时期的统治者将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,经常随意屠杀奴隶,导致社会矛盾极其尖锐。所以,西周统治伊始,借鉴殷商灭亡的经验,教训周公治理作乐,将原始礼足按当时的社会状况仪式化、制度化,形成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理治、理智一体两面。从物质形式上来说是礼仪,从精神内涵来说是礼仪。那么,西周礼治所体现出来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呢?礼记说,夫礼者,所以定亲书绝贤宜别,同意,明示非。也就是礼是规定人们的亲疏关系,判决事物的疑惑,区别事物的异同,辨明道理的是非。可见,理智是用来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习惯法则,核心是亲亲尊尊的有别是一套用礼仪来区分的等级制度。

老师

行修言道,理智也品行修整,言行一致,这就是理的实质。可见你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仪式,这种行为规范与仪式是天经地义的,这样的话,礼仪就具有了道德的内涵,这就为之后的道德教化治国奠定了基础。西周在强调道德教化治国的基础之上,借鉴因商灭亡的经验教训,为缓和社会矛盾,稳定社会秩序,于是在统治伊时就强调尊崇上天,将天得保明思想结合到一起,爱护百姓失行德政,以防止失去民心,防止失去政权。这样的思想,我们把它称

查看隐藏内容
《15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(上)逐字稿 高中 · 历史 · 统编版 ·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》.doc
将本文下载保存,方便收藏和打印
导出文档